淮北曼哈顿酒店自媒体网

如何依据PCK理论,进行经典课文教学设计:以石钟山记为例

金荷华丨如何依据PCK理论,进行经典课文教学设计:以《石钟山记》为例

金荷华: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

怎样确定语文教学内容,是课改以来很纠结的问题。理想的语文教学路径应该是:“课程目标内容化——课程内容教材化——教材内容教学化——教学设计个性化。”当前语文课程实施中的难点是该体系中的后两个环节:“教材内容教学化”“教学设计个性化”。 其实质就是“教学什么”“怎么教学”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比“怎样教”“怎样学”更重要。因此,当前语文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聚焦“学科教学知识”水平的提升,这是实施语文课程新理念的关键环节。

舒尔曼1986年提出“教师知识”概念,指出它由七个部分构成:学科内容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关于学习及其性质的知识、 教育情境知识、教育目标与价值的知识。其中“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Content Knowledge,以下简称“PCK”)最重要,因而最受重视。语文教师PCK的指向范畴大体包括如下几方面。第一,“要实现什么目标”;第二,“拿什么来实现此目标”;第三,“怎样教才能更好地实现此目标”;第四,“何以知晓是否实现了此教学目标”。

下面以苏轼《石钟山记》为例,依据PCK理论,立足于“教学什么”“怎么教学”,探讨经典课文的教学设计,如何体现出经典的厚度与张力。

苏轼《石钟山记》是传统的经典课文,被多个版本语文教材收入,沪教版新课标教材将其编入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华师大出版社2011年),该单元共选五篇课文,依次是《过秦论》《师说》《石钟山记》《劝学》《古代散文学习漫议》(张中行)。

如何依据PCK理论,进行经典课文教学设计:以石钟山记为例-图1

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畅所欲言,讨论问题:苏轼的观点对本文的经典性地位和价值有无影响?为什么?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不在于寻求答案,而在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养成多元文化视角和包容宽阔的人文胸襟。在讨论中,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联系苏轼“两起三落、再三遭贬”的坎坷人生,客观辩证地看待本文的观点。尽管苏轼考察的结果并不完全正确,但是他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敢于怀疑、勇于身体力行的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这与他一生中坚持自己的立场,不随便附和“革新派”和“保守派”的行为是完全一致的。这种不盲从不轻信、敢于探索、勇于追求的精神,对于涤荡当下人心浮躁、泡沫效应、文化快餐等社会现实,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6

迁移:作业练习。

高中语文“课标”有关评价建议要求:“要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是否热爱和有兴趣,在文言文阅读中能否有意识地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评价要有助于学生确立古为今用的意识,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宋代诗歌以因事见理的特质见称,世有“唐诗主情,宋诗入理”的说法,如苏轼《题西林壁》就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观察事物,看待问题,立足点不同,视角不同,则所得结论必然不同。其实,古今诗文中蕴含深刻的名句很多,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列举出来,并简述其中蕴藏的深刻道理。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等等。

最后要求学生选择一则富含生活哲理的诗文名句警言,以其为话题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原文刊载于2015年第5期,有删改)

往期精选 丨Editors' Choice

1.名家读部编本丨詹丹:《记承天寺夜游》的人称

2.李凤:《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课堂实录与点评

编辑丨葛杰

图丨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9027752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mhthotel.com/post/3507.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

x

注册

已经有帐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