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是孔子后裔子思所著,后由秦代学者整理,在宋代被宋儒提升至重要位置,与《大学》、《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自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对古代教育产生深远影响。《中庸》旨在探索人性的中庸之道,即寻求人的本性中的临界点,以达到中和、和谐的境界。
全书共三十三章,约三千字,内容涵盖人性、德行、政治、教育等多方面,重点论述中庸、君子之道与诚。从人性角度讲,中庸之道是人性本原与智慧,实质是“临界点”的把握。
第一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的存在不可须臾离,君子应慎独,即在无人处也谨慎。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中和是天地之道。
第二章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随时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则违背中庸,肆无忌惮。
第三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第四章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五章至第三十二章 详细阐述了中庸之道在不同情境下的运用,如君子之道、国家治理、个人修养等,并以《诗经》中的诗句加以佐证。
第三十三章 《诗》曰:“衣锦尚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中庸》强调中庸之道不仅是个人修养的准则,也是治理国家、统御万民的根本。它教导我们如何在复杂的情境中寻求平衡与和谐,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转载请注明来自淮北曼哈顿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本文标题:《珍藏:《中庸》全文及译文(完整版) 》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