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曼哈顿酒店自媒体网

乒乓球之后,网球会成为中国的“国球”吗?

8月10日,巴黎奥运会乒乓球项目最后一枚金牌的争夺中,中国队以3比0的绝对优势击败日本队获得女子团体冠军,包揽了本届奥运乒乓球项目的所有金牌。

从1988年乒乓球项目进入奥运会以来,10届比赛共决出42枚金牌(前8届中乒乓球比赛分为4个小项共4枚金牌,从2020年东京奥运会开始,增加了混合双打1枚金牌),中国队获得了37枚,多次包揽全部金牌。而在世乒赛、国际乒联世界杯等国际大赛上,中国队同样是冠军常客,体现了中国在这一项目中绝对的统治力。

如今,世人皆知乒乓球是中国的“国球”,几乎已经没人记得这项运动起源于英国。就像佛教的中国化一样,乒乓球变成中国的“国球”经历了类似的过程,在起源地逐渐式微,却在中国蔚为大观。经由六祖惠能“明心见性”、发扬光大的佛教禅宗,从中国传播到朝鲜半岛、日本、越南和世界各地,影响深远。今天,提到禅,没有人会觉得它是外来事物,乒乓球也是如此。中国乒乓,不仅有常常垄断冠军的奥运和世锦赛战绩、一代代大满贯国手,更是遍布小区和学校,深入城市和乡村。

刘国梁曾在微博上透露过一组数据:中国乒乓球人口将近1亿,其中专业选手有2000人,业余体校乒乓球手有3万人,同时,一周打两次以上、一次一小时以上的民间乒乓球爱好者多达8300余万人。

连乒乓球的中文翻译,都可谓神来之笔。“ping-pong”这个拟声词由英国制造商J. Jaques & Son Ltd在1901年注册为商标,而中文的“乒乓”既是拟声,又是象形,仿佛两个球员在球台两侧“短兵相接”。

19世纪末,欧洲盛行网球运动,但由于受到场地和天气限制,有些英国大学生便把网球“移”到室内,用餐桌当球台,用书当球网,羊皮纸当球拍,逐渐发展成了乒乓球运动。因此,乒乓球的英文名也叫桌上网球(table tennis)或室内网球(indoor tennis)。

1904年,上海一家文具店的老板王道午从日本买回10套乒乓球器材,乒乓球从此进入中国。1926年,在德国柏林举行了国际乒乓球邀请赛,同时成立了国际乒乓球联合会。多年的发展也使乒乓球的球拍、比赛用球和规则发生了巨大变化。最初的球拍是块略经加工的木板,后来有人在球拍上贴一层羊皮。再后来,欧洲人把带有胶粒的橡皮贴在球拍上。20世纪50年代初,日本人又发明了贴有厚海绵的球拍。

1959年,第25届世乒赛在联邦德国的多特蒙德举行。中国选手容国团连克强敌,收获男子单打冠军。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世界冠军。1961年,第26届世乒赛被安排在北京举办,由容国团、王传耀、徐寅生、庄则栋、李富荣组成的中国男队,于男团决赛中击败曾称霸世界乒坛的日本队。这些也是乒乓球成为中国“国球”的重要起点。

乒乓球运动于1988年夏季被首次列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中国男乒作为亚洲球队的代表,与欧洲乒乓霸主瑞典展开了长期对抗。随着孔令辉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男单决赛上,以3比2战胜瑞典名将瓦尔德内尔,中国正式进入全面统治乒坛的时代。巴黎奥运会中国乒乓球队再次包揽全部金牌,国球的位置不可撼动。

福原爱、水谷隼、伊藤美诚、石川佳纯等日本乒乓球员,都曾在中国接受高水平的训练。而中国乒乓球教练去国外执教,中国球员归化代表外国参赛的,也不在少数。中国的乒乓球人才,外溢出一个特殊的“海外军团”。有着“大魔王”之称的前中国女乒当家球员张怡宁,也远赴欧洲担任教练,面向青少年。

巴黎奥运会上,中国网球也取得了重大突破,郑钦文在女单决赛中获胜,拿到了第一枚网球单打的奥运金牌。张之臻、王欣瑜的组合闯入了网球混双决赛,摘取一枚宝贵的银牌。既然舶来品“桌上网球”成功实现了中国化,网球有望成为下一个“国球”吗?

一个国家并不一定只有一种“国球”。以体育大国美国为例,棒球被视为美国的“国球”,在很多美国电影里,纽约人总是在关心洋基队的比赛。但橄榄球和篮球同样可称得上美国的“国球”,前者一年一度的“超级碗”盛事,后者的NBA,影响力都无远弗届。一种球类体育项目,也可以是多个国家的“国球”。比如日本也把棒球视为“国球”,足球至少是巴西、阿根廷两个南美大国的“国球”。

广泛的群众参与、巨大的球迷市场、国际赛场上顶尖的竞技水平、源源不断的球星,或许是“国球”成立的几大条件。平民化的乒乓球,只需要一张石桌、几块做球网的砖头,就可以比划起来,为中国这个人口数量庞大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准入门槛极低的运动舞台。毕竟,在过去中国人饭都吃不饱的年代,体育何其奢侈。一部乒乓球在中国的普及史,就是一部平民体育的启示录。

而随着改革开放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中产化的网球才有可能进入中国人的视野。近年来,网球在中国快速普及。根据国际网球联合会发布的《2021年全球网球报告》,2020年中国有大约2000万人参与网球运动(每年至少打一次),在全球排名第二。排名第一的美国的网球参与人数,只比中国多了100多万人。中国的网球场数量达到了约5万个,也排到世界第二,不过这一数字还不到美国网球场数量(超过21万个)的四分之一。

郑钦文出生在中国内地小城市湖北十堰,她的家庭能投下巨资培养她,为她请顶尖的教练,让她在国外训练、比赛,学习英文,变得开放、自信,这本身也是改革开放红利的一种反映。而在四大满贯赛事的加持之下,网球的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远高于乒乓球,顶尖的网球选手,除了能赚取丰厚的奖金,还能接到不少商业代言。全球女性运动员收入前十中,有九个是网球选手,另一个是谷爱凌。这9人中暂时还没有郑钦文,而在奥运金牌巨大的光环之下,她进入榜单是迟早的事。

经济因素只是中国网球普及、发展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参与的意愿和像郑钦文这样的球星的带动作用。越来越多中国人青睐网球,也许并不难理解,相比于身体对抗性强、强调团体协作的大球,中国人对小球可谓情有独钟。虽然双打比赛也需要配合,但毕竟单打才是小球的主流,隔着球网一决胜负,又相敬如宾,依靠技术和变化“以柔克刚”,似乎特别符合中国人的文化性格。除了乒乓球,羽毛球在中国也有巨大的群众基础,网球起步晚,主要是之前的软硬件条件还不具备。

网球与乒乓球运动在中国还有一个不同,就是乒乓球国家队目前仍然是举国体制,而网球已经从2009年实行了运动员“单飞”的模式,运动员可以自己管理训练和比赛,相应的奖金和商业收入绝大部分归运动员所有,实现自负盈亏。这是因为相对于乒乓球,网球的商业化更加成熟,职业化程度很高,顶尖的职业运动员可以通过比赛、商业代言等获得巨额收入。自从允许运动员单飞、实行商业化模式之后,中国已经有多名网球选手脱颖而出,包括首次拿下了法网和澳网两个大满贯赛事女子单打冠军的李娜,还有这次的奥运女单冠军郑钦文,她也在2024年的澳网公开赛中获得了女单亚军。举国体制和市场化,哪一种模式更优?或许未来这两种模式可以一争高下。

网球要成为中国的“国球”,还面临一项巨大的挑战。相比乒乓球,职业网球比赛对运动员的力量和耐力的要求更高。中国已经诞生了李娜和郑钦文,但未来的男子网球赛场上,我们能诞生自己的德约科维奇、纳达尔吗?且拭目以待。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黎衡

责编 辛省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9027752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mhthotel.com/post/3121.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

x

注册

已经有帐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