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曼哈顿酒店自媒体网

忆我的铜川师范工作经历董永久

文 | 玉米棒

编辑 | 玉米棒


忆我的铜川师范工作经历董永久-图1


还在为自己的运气发愁吗?别担心,关注我,让你好运连连,财运亨通!

那个年代,我们挤破头也要上的“黄埔军校”


忆我的铜川师范工作经历董永久-图2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时间拨回到上世纪70年代,百废待兴的中国大地,有一种职业备受推崇,那就是人民教师,他们像辛勤的园丁,用知识的甘露滋润着祖国的花朵,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燃烧着自己,照亮着别人,而彼时的铜川师范学校,正是培养这些“灵魂工程师”的摇篮,它承载着一代人的求知梦想,更谱写了一段关于教育与奋斗的传奇

第一章:铁饭碗的诱惑,70年代的“教育回潮”

1971年,我出生在铜川矿区一个普通家庭,父母都是矿上的工人,虽然生活不算富裕,但父母对我的教育却格外重视,他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是唯一的出路,从小到大,我的学习成绩都名列前茅,是老师和家长眼中的“好孩子”

1972年,一个消息传遍了整个铜川市——铜川师范学校复校招生了!这个消息如同春风般,吹进了千家万户,也吹进了我幼小的心田

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教育回潮”的浪潮席卷全国,恢复高考遥遥无期,而师范学校却成为了许多年轻人改变命运的“捷径”,毕业后包分配,端上“铁饭碗”,这对于许多家庭来说,是难以抵挡的诱惑

“考上师范,就等于捧上了铁饭碗!”这句话,成了当时家长们口中最常念叨的“金玉良言”,我清楚地记得,父母得知师范学校招生的消息后,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他们鼓励我报考师范,说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不仅可以减轻家里的负担,还能为国家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彼时的铜川师范,在人们心中有着无比崇高的地位,它如同通往光明未来的桥梁,承载着无数家庭的希望

第二章:比高考还难?挤破头也要进的“象牙塔”

尽管我当时年纪还小,但也感受到了周围人对师范学校的狂热,不少邻居家的哥哥姐姐,为了考上师范学校,废寝忘食地学习,甚至放弃了原本轻松的工作

“那时候,考师范比考大学还难!”我邻居家的刘大哥,当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铜川师范学校,成为了人人羡慕的对象,他回忆说,当年报考师范学校的人数众多,竞争异常激烈,录取比例甚至低于高考

为了备考,刘大哥每天天还没亮就起床学习,晚上点着煤油灯复习到深夜,“那时候,学习资料非常匮乏,我就把教科书翻来覆去地啃,把每一道例题都做透彻”刘大哥感慨地说,“虽然学习很辛苦,但为了改变命运,我们都拼尽了全力”

最终,刘大哥如愿以偿地收到了录取通知书,那一刻,他激动地热泪盈眶,“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的人生从此不一样了!”刘大哥说,“我知道,我将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我要用自己的知识,去改变更多孩子的命运”

1972年,铜川师范学校迎来了复校后的第一批学生,共计100名,他们来自铜川市的各个角落,怀揣着梦想与希望,走进了这所充满生机的校园

第三章:激情燃烧的岁月,在“黄埔军校”里淬炼成钢

由于师范学校包分配的政策吸引了当时最优秀的一批学生,他们学习刻苦,成绩优异,这也为铜川师范学校赢得了“铜川黄埔军校”的美誉

1972年铜川师范学校的校舍还在建设中,师生们只能借用铜川市一中的教室上课,条件虽然艰苦,但师生们的学习热情却无比高涨


忆我的铜川师范工作经历董永久-图3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时候,我们上课的地方是借来的,桌子椅子都是旧的,但我们学习的劲头却比谁都足!”当年就读于铜川师范学校的李阿姨回忆说,“我们深知,自己是幸运儿,能够有机会学习,将来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所以我们格外珍惜学习的机会”

为了不辜负时代赋予的使命,铜川师范学校的老师们倾囊相授,将自己毕生所学传授给学生们,他们不仅注重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师德师风,希望他们将来能够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

“那时候的老师,真的是呕心沥血,为了让我们学到真本领,他们经常备课到深夜,有的老师甚至带病坚持上课”李阿姨动情地说,“他们不仅是我们的老师,更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他们教会了我们知识,更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

在老师们的辛勤培育下铜川师范学校的学生们茁壮成长,他们刻苦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逐渐成长为合格的人民教师

第四章:亲历“三来三去”:从象牙塔走向广阔天地

1976年,我15岁,也到了报考学校的年纪,父母毫不犹豫地给我选择了铜川师范学校,他们希望我能够延续哥哥的道路,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经过刻苦的学习,我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铜川师范学校,当我满怀喜悦地走进这所梦想中的校园时,迎接我的却是全新的挑战

70年代末随着“三来三去”(即社来社去、厂来厂去、哪来哪去)政策的实施,师范学校的毕业生不再像从前那样包分配了,他们需要回到生源地,服从当地教育部门的安排

这意味着,我们这些来自农村的学生,毕业后将要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乡村教师,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当时心里很忐忑,也很迷茫,不知道回到农村后,等待我们的是什么”我的同班同学王大哥回忆说,“但我们都明白,我们是人民教师,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到哪里去!”

1979年,我从铜川师范学校毕业,告别了熟悉的校园和老师,回到了家乡的小镇,迎接我的是一所破旧的乡村小学,教室是土坯房,窗户是用塑料布糊的,条件十分简陋

“看到这样的教学环境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在这里扎下根,教好每一个孩子!”我暗自下定决心

就这样,我开始了我的教师生涯,在条件艰苦的乡村小学,一干就是十年,十年间,我亲眼见证了乡村教育的发展变化,也感受到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与光荣

第五章:时代浪潮下的抉择:80年代的“教育新风”

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为中国教育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无数年轻人打开了通往知识殿堂的大门,对于当时的铜川师范学校来说,却是一个不小的冲击

高考制度的恢复,意味着学生们有了更多样的选择,不再局限于报考师范学校,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师范类专业的吸引力相对下降


忆我的铜川师范工作经历董永久-图4

图片来源于网络


面对新形势铜川师范学校也开始积极寻求变革,调整办学方向,增设了英语、音乐、体育等专业,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1982年,铜川师范学校开始招收初中专科学生,这意味着学校的办学层次得到了提升,也为更多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8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浪潮之中,社会观念日新月异,人们的思想也越来越活跃,“读书无用论”的声音开始出现,一些人认为,与其辛辛苦苦读书,不如早点出来工作赚钱

受此影响铜川师范学校的生源质量也出现了一些波动,一些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这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第六章:坚守与创新:一位生物老师的“教书育人经”

1982年,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铜川师范学校任教,成为了一名生物老师,初到学校,我便感受到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学生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但他们都渴望知识,渴望改变命运

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花费了大量时间备课,查阅资料,设计教案,我尝试着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解枯燥的生物知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我当时刚毕业,年轻气盛,想把自己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们”我回忆说,“为了让课堂更生动,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们到郊外采集标本,观察动植物,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知识”

除了课堂教学,我还鼓励学生们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我组织学生们成立了生物兴趣小组,定期开展植物种植、昆虫观察等活动,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才能真正爱上学习”我坚信,“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全面发展”

在铜川师范学校任教的几年里我亲眼目睹了学校的发展变化,也感受到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与光荣,我将自己全部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希望能够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第七章:师范生的“独家记忆”: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青春

80年代的师范学校,是学生们人生中最难忘的青春记忆,在这里,他们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友谊,留下了许多难忘的故事

“那时候,学校的条件虽然艰苦,但我们过得很充实,很快乐”我的学生李阿姨回忆说,“我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一起成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由于学校地处郊区学生们平时很少有机会进城里,每到周末,学校就会组织学生们到附近的农村去劳动,帮助农民干农活

“我们去摘过棉花,割过麦子,插过秧,虽然很累,但我们都很开心”李阿姨说,“通过劳动,我们体会到了农民的辛苦,也锻炼了自己的意志”


忆我的铜川师范工作经历董永久-图5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除了劳动,学校还会定期组织文艺汇演、体育比赛等活动,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那时候,学校的文艺汇演可热闹了,我们自己编排节目,自己做服装道具,演得很投入,也很开心”李阿姨回忆道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师范学校的学生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创造了属于他们的青春记忆,这些记忆,如同珍贵的宝藏,永远珍藏在他们的心底

第八章:90年代的“十字路口”:改革开放下的阵痛与新生

90年代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市场经济的浪潮席卷而来,也给中国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下海经商”、“万元户”成为了当时的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把“铁饭碗”作为唯一的追求,他们渴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丰厚的物质回报

受此影响,师范类专业的吸引力逐渐下降,铜川师范学校的招生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为了适应新形势,学校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例如调整专业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等

1994年铜川师范学校更名为铜川教育学院,标志着学校的办学层次和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铜川教育学院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九章:世纪之交的融合:铜川职业技术学院的诞生

进入21世纪,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国家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鼓励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此背景下,铜川教育学院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05年,铜川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成立,由铜川教育学院、铜川广播电视大学、铜川市卫生学校三校合并组建而成,这标志着铜川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铜川职业技术学院的成立,整合了铜川市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为铜川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第十章:回望来路,展望未来:教育的本质与时代责任

回望铜川师范学校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黄埔军校”到如今的铜川职业技术学院,它见证了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承载着一代代教育工作者的奉献与坚守

“铜川师范学校,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起点,它教会了我知识,更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已经退休多年的李阿姨感慨地说,“我永远不会忘记,当年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光,那些老师,那些同学,都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

铜川师范学校的辉煌已经成为历史,但它所承载的教育精神,却依然鼓舞着后人,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教育工作者的优良传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国家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他们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教育事业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我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教育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9027752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mhthotel.com/post/3980.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

x

注册

已经有帐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