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欣赏毛泽东主席的诗词,今天欣赏的是《沁园春·长沙》。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沁园春”这个词牌名,“沁园春”又名“东仙”“寿星明”“洞庭春色”等。以苏轼的词《沁园春·孤馆灯青》为正体,双调一百一十四个字,上阙十三句,四平韵,下阕十二句,五平韵。既然提到了苏轼的《沁园春·孤馆灯青》,那我们先读一下苏轼的这首词。
《沁园春·孤馆灯青》【宋】苏轼
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接下来我们再了解一下毛泽东主席《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1911年毛泽东主席来到长沙,开始了在长沙长达12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1914年至1918年,毛泽东主席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1918年4月,毛泽东主席与萧子升等一批志同道合的学友,在长沙市荣湾镇刘家台子蔡和森家成立了新民学会,萧子升被选为总干事,毛泽东主席和陈书农被选为干事。1919年起,毛泽东主席先后在长沙修业小学、湖南一师附属小学等校任教。“五四”运动时期,毛泽东主席组织领导了湖南的学生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接着,又领导了“驱张运动”。
1920年9月,毛泽东主席与何叔衡在长沙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毛泽东主席和何叔衡作为湖南代表出席中共一大。同年10月10日,他们在长沙建立中共湖南支部,毛泽东主席任书记。不久,又组建了中共湘区委员会,毛泽东主席也任书记。
1923年4月,毛泽东主席离开长沙,到上海、广州等地参加中共中央和国民党中央的领导工作。同年9月,又返回长沙,领导反对湖南省省长赵恒惕的斗争,并开展工农运动。
1925年2月,毛泽东主席带着妻儿回到韶山养病,并领导开展农民运动。8月28日,赵恒惕电令湘潭县团防局逮捕毛泽东。毛泽东主席得到消息后,秘密潜入长沙。在赵恒惕的追捕下,毛泽东主席在长沙待了二十多天,会见了中共湘区、省工团联合会、文化书社的负责人。
1925年9月上旬,毛泽东主席奉命赴广州参加国民政府工作,参加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离开长沙前夕,毛泽东主席重登岳麓山,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挥笔写下了这首《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主席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作品赏析
毛泽东主席的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全词在片语之间,融情入理,情景交融。
词的上阕是借秋景抒发革命激情。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在深秋的季节,毛泽东主席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滔滔湘水向北奔流。这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寒秋”一词给人一种寒气扑面、秋风凄厉之感,既点明了毛泽东主席到达长沙的时间,又暗示了当时军阀混战社会黑暗的现实,更是毛泽东主席对自己生命处于危险之中的切肤感受。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看吧,此时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这里的“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毛泽东主席的火热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毛泽东主席“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苍鹰在广阔的天空中飞翔,鱼儿在清澈的水里畅游,万物都在深秋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这是毛泽东主席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毛泽东主席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毛泽东主席描绘这幅生机盎然的秋景图,不是信手拈来,极目所及,而是经过艺术加工,赋之以主观情感的,把毛泽东主席积极乐观的心志寄寓在景物之上。面对如此壮美的秋景,毛泽东主席不禁心动神驰,呼出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把自然风景静态和动态的生物作了高度的概括,深刻揭示秋景之奥秘,揭示人生之哲理。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面对着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在这旷远苍茫的大地,该由谁来主宰兴衰沉浮呢?“怅寥廓”三个字,表露出毛泽东主席深沉的思虑。面对如此多娇的祖国,反观人民不能当家做主的残酷现实,迫使毛泽东主席在怅惘中,从内心深处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气壮山河的诘问。这一诘问道出了毛泽东主席的雄心壮志,表现了毛泽东主席的博大胸怀,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阕的抒情乐章。
词的下阕侧重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以“忆”字为统领,以情为线,带情叙事,抒写昂扬的意气和豪迈的激情。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毛泽东主席和他的同学曾经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览,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毛泽东主席的心头。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自然地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将无形的不平凡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同学们恰逢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正盛的时期;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劲头正足。这里一个“恰”字统领七句,打开了记忆的窗口,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同学少年”是“百侣”的年龄特征;“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是“百侣”的素质特征;“挥斥”“指点”“激扬”,表达了“百侣”的革命气势与革命豪情。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 “百侣”撰写激浊扬清的文章,反对弊政、提倡革新。在热血青年们眼中,那些毫不顾及国家和民族前途的达官贵人,如同封建时代的万户侯一样,为人不齿,粪土不如。这里的“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句典出《离骚》,“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意思是,用粪土充当帷幕上的流苏,却大言不惭地说大椒毫不芬芳。这句话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的某些人,用卑劣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的不足,反而指责他人没有品德或价值。“粪壤”意指楚怀王身边的亲信,比如上官大夫靳尚之流。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可曾还记得,那时的我们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激起的浪几乎阻挡了飞速行驶的船只。这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是一种令人兴奋神往的景观,表面上是在回忆游泳经历,似乎也隐指毛泽东主席和“百侣”在“五四运动”中激流勇进,勇于革命,同时也隐喻毛泽东主席在历史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希望昔日的“百侣”同自己一同“到中流击水”,以掀起中国革命的新高潮。
这首词表现了毛泽东主席和战友们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上阕“谁主沉浮”的答案,这个答案就是: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勇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这首词脱尽 自古文人 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全词无论写景、忆旧、议论、记事,都紧紧系于变革现实的思想主线,主题鲜明,羽翼丰盈。词中景物之壮丽,人物之英俊,事迹之卓绝、情感之豪迈,四者格调一致,相互辉映,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一个世纪伟人的临秋情怀。整首词意境雄伟瑰丽,革命理想崇高。吟之,其情动人,思之,其理感人。
(全文完)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